台大穀雨社行事曆

穀雨社:我們社團的活動 農村出代誌:主要由農青或農陣發起或參與的活動 串聯農村:其它農村議題的相關活動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行健村拜訪心得


/毛毛

穀雨的第三次出訪來到宜蘭三星鄉的行健村
在這裡,有一群人致力讓行健村成為台灣第二個有機村
這次出遊算是訪調跟以工換宿,跟著農友做事、聊天

第一天下午,眾人搭客運到羅東後由農友載著我們到合作社,接著便開始料理晚餐。因為農友們也有段時間沒聚會了,便也趁這個機會讓我們跟大家見個面,所以二十人份的晚餐就是臉盆大的羊肉爐湯底火鍋加上好幾大盤剛採下來的青菜,要吃就自己丟素食也有吃不完的另一鍋,就甘心XD

吃飽後便是例行的自我介紹,學生講完一輪後換在地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對沒做功課的我而言是在這些話裡頭才稍微認識行健村。一切的開始是網路上人稱宜蘭超級阿嬤的張美村長希望改變村子裡的慣行耕作方式,改做有機農業,而開始糾集鄉里,推動有機村的夢想;年輕的小黑則是第一年來此做義工,之後以政府的多元就業計畫申請做正職人員,負責有機米的行銷;老一輩的農友講起過去農人噴藥的種種危害,還有講到這塊土地過去並不那麼適合耕作,今日的沃土是先民一擔一擔扛進來的,也因此有些八十幾歲的老農民會告誡子女,收割蔥時要在田裡直接把根修剪好,珍貴的土壤是老人家千辛萬苦扛進來的,土不可帶出田裡;小黑邀請來做客的賴青松也聊到鄉村的純樸人情、人跟神住在一起。

初到合作社時覺得這個地方和期望不太一樣,在我想像中有機村大概是在山上遺世獨立那樣,結果從羅東車站到此車程不過十來分鐘,而附近風景和蘭陽平原其他地方也沒有太大差別,似乎,就只是一個沒什麼特別的村子而已。在看過地圖和農友說明後才發現行健村有其地利,就是環繞村子的兩條溪,安農灌溉、行健排水,天然的隔離帶和灌排分離的系統,加上近年消費者對食材安全的意識、村長的推動與年輕人的加入,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當然,事情也不是這麼簡單,雖然抱著行健有機村這樣的夢想,目前村裡三百甲的耕地也只有二三十甲的地是進行有機耕作。除了最初村長號召的親友以及抱著理念加入有機耕作的人之外,利益足不足以生活畢竟是多數農人需要考量的因素;以這裡的稻米來講,用藥有無可以讓一甲的產量差1500斤左右(慣行農法產量在一萬斤上下),有機米的價格夠不夠高、省去用藥但多出來的其他勞動和資材成本,想來是耕地面積能否繼續擴大的重要因素。

第二天早上便開始到各農友的田間幫忙,我跟著快樂農夫江漢錡大哥做事,早上先把田區整理好,從除田埂雜草開始--慣行農業只要噴幾次除草劑就能解決的事,對有機耕作而言卻是一大難題,因此我們要靠人工割草;一方面也是因為田間同時配合花蓮農改場的實驗,在田埂種了馬利筋,所以無法用除草機一視同仁的砍掉。馬利筋會吸引蚜蟲,而蚜蟲則會吸引瓢蟲,進而對付其他害蟲,也豐富生態。一邊除草,江大哥一邊不忘叮嚀我們邊除也要邊注意這邊生態,看能不能看到草蛉。

中午在江大哥家吃飯,每道菜都是簡單料理,但除了豆腐之外每樣食材都是自己田裡來的,仗著新鮮和有機,食材原味的甘甜讓我們把每盤菜都吃得乾乾淨淨。昨晚村長說起有機米真的比較好吃,我們一邊吃著江大哥的有機益全香米,一邊問是否確有其事,他的回答是說其實沒太大差別,但是跟外面一般大糧商的米比起來,我們吃的不會有品種混雜或是新舊米混雜的情形,所以會特別好吃。

整理完田埂後,下午開曳引機把田間也整理好,還有挑蔥苗。江大哥說,不同於南部用種子種植,宜蘭的蔥是用種苗繁殖的,前一季的蔥留一部分下來,分株當做這一季的苗來種。三星蔥指的不是品種而是產地,就算你把這裡的蘭陽一號拿去其他地方種也不會有三星蔥的風味,因為我不能吃所以我不多著墨,總之分株時刺激氣味會弄到眼睛快哭出來,但是炒過後這種辛辣味又會消失!挑完之後再回到田裡種蔥,拿著專門用來戳洞的工具,在前一期種植的兩個洞中間戳新的洞,放進蔥苗,讓蔥白不會露出來,一條畦種六株。蔥有連作障礙,如此種兩期後就會重新種別的作物。

下午最後在田裡收了一些菜,準備拿回合作社當晚餐。雖然江大哥不時念著現在農夫什麼都要會,從種田到賣米賣菜都要會,但他還是做的快樂又帶著幾分嬌傲,在田裡種不夠回家還會繼續玩開心農場。

第二天晚上看了一部關於土壤的影片,簡言之是介紹土壤的重要性與生命力,現在的人如何離土、危及到環境和自己的生命,以及一些人們如何補救這個情形。之後一位老師接著影片談起食物安全的種種。農藥對土地的危害、抽查檢驗的方式無法徹底保障安全用藥、畜產肉品加了多少激素、政府做了什麼疏忽了什麼......,「這些事你們學校老師也許知道,但不能說或沒有機會說。這些事實講可能會讓你們很悲觀,但我們沒有辦法。」老師說他自己依自己的辦法做,不跟著政府那套,也告訴我們他自己是在沒有經濟壓力下才能這樣全身投入,如果我們以後要做有機,當兼業就好。

理念是投身有機農業的重要原因,能否生存也是。現實在三天裡頭跟農友們交流的種種貫串著。有回鄉種田的年輕一輩因為開銷比較多而投入有機、有耕種十甲地的農友因為家庭勞力的極限,只能在其中不到三甲的地進行有機耕作。農友都開玩笑的說種田就是沒辦法賺大錢,但也餓不死的工作,而過慣都市生活的我們,要過這麼純粹的生活,恐怕沒那麼容易。

第三天早上把昨天除完草的田埂舖上塑膠布防雜草,一邊剪開洞留位置讓讓馬利筋生長,一邊用竹筷和石頭固定塑膠布,然後再種點蔥苗,就這樣過了一個早上。載我們回羅東搭車的路上江大哥聊到農改場的資源,因為現在做有機,配合農改場協助試驗得以拿到像抑草蓆等等的資源。農改場提供資材、品種、技術指導,然後依農民實做成果找出優良技術、品種。這樣的互相配合,得以增進農業技術和農民生計。

小黑說兩年多來的過程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幸運的是在農友自立自強與各方支援下總能一一解決面臨的問題。固然要考量現實,要面對會讓人悲觀的種種環境,但總有故事讓人相信,活下去的方法還是存在的。臨走前看見合作社牆上的地圖,綠色代表有機耕作的田在地圖上仍是少數,而慣行農法的白色不間斷的從村頭接到村尾。未來的路還很長,對行健有機村的夢想而言是如此,對自己而言也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