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穀雨社行事曆

穀雨社:我們社團的活動 農村出代誌:主要由農青或農陣發起或參與的活動 串聯農村:其它農村議題的相關活動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書寫】穀雨社讀書會形式


文/肇尉

是這樣的,過去幾次讀書會下來,我覺得有一種氣氛是:
我們一方面會想要多讀點書,但一方面又矛盾的害怕自己時間不夠,所以最後變成不知道在幹嘛的聚會。
這一次,我想我們可嘗試工作坊的形式作為讀書會的主軸,另外也要確認每位夥伴對讀書會的看法。

有關讀書會的形式概念,可分成下列三項:

第一,責任感下的團隊形式
之前兩次社課下來,半開放性的討論形式是完全的失敗,一部份可能是宣傳問題,但在這
個集體下,各位參與的最低責任底限是人來就好,沒有來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們通常
都只有達到責任的最低標。在之前的讀書會安排下,大家都有負責導讀,所以起碼每個人
會熟讀一本書,其他人也至少意思意思讀了一點。

所以接下來的小組操作,我不希望大家是想來就來,有事情就隨意的請假,所以才想用團隊的形式來維繫大家的責任感。另外我會覺得團隊需要向外招生,也是因為透過團隊的形式,之前我們面對新成員,都有很明顯的內外區隔,我們玩我們的,他們就晾在旁邊,所以我想的是,在我們農青的網絡外,形成一個新的小組網絡形式(當然還是有舊成員),讓一些對於農村議題有興趣的新成員,可以有能一起形成集體的機會。

第二,個人的條件
我想不管是新舊成員,個人的限制讓每個人能參與小組程度都不太一樣,所以一方面團隊
內部可以互相協調,若有些人比較忙錄,也可以從本身所學,來參與主題的討論。參與小
組是需要稍微考量自己的條件,可以有不同程度參與程度,但當然是會有團隊上的責任的
第三,知識門檻
這是我們之前讀書會碰到的另一個難題,現在鄉村議題的討論會以社會科學為主,學人文
學科或自然科學的領域要跨過這個知識門檻可能較不容易,所以在這個小組的形式下進行
,例如社科背景的夥伴事先閱讀特定讀本,並做整理,並且是能以讓不同學科背景都能理
解的語言下詮釋。同樣,我們也更缺乏各種由自然科學與文學上切入鄉村的理解,這些背
景的夥伴也可藉此小組來論述他們對這些議題的了解。

所以在操作形式上,如下

一、了解地方、尋找議題
透過地方相關資料的收集,作為小組認識地方的基本圖像,另外也從認識地方的過程中,
尋找可在讀書會進行討論的議題。

二、議題延伸
這裡的工作就分成三個部份,一是取得更細緻詳盡的經驗資料,確立議題後,就再針對特
定主題尋找資料;二是尋找契合經驗的相關理論,這裡就需要閱讀期刊、專書等等;三是
設計訪調方法,設想我們在踏入地方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如資料閱讀,準備訪談大綱,
提出預期的成果。

三、地方訪調

四、回饋
在訪調之後,回應之前的資料與理論,做出小組的詮釋

所以說,如果都能做到這些部份是最好,但也真的蠻累人的,不過這是我現在所想的理想讀書會形式啦,希望是真的能這樣做。

所以目前的準備工作中我需要的幫忙有: 

一、宣傳,簡單的文案宣傳即可,也不一定要做網宣,一人。
二、協助讀書會進行的時程安排工作,二到三人,
三、我會再確認每個人能夠參與的程度。

想參與這些工作的人,或是有其它工作我沒想到,但各位也想幫忙的,就請推文吧。
另外如果各位於讀書會概念或操作的形式有任何疑問或看法,也歡迎提出 。最後,我想說我也已經碩三了,為了組織的延續,如果有更適任的人來接手這件事情是更好,但是誰叫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構想,個人造業個人擔。要是討論到最後,讀書會變成只是要寫旅遊心得,或是操作形式不如我的預期,我想我這個工作是可以交給一些夥伴來實習,一方面這也是能讓新夥伴學習參與組織運作的機會,也讓我好好來認真面對我的論文。

..........................................

匯整了各位的問題,我想是有必要再對讀書會的操作方式上,提出更明確的說法。有些人覺得還不是了解讀書會形式,可能會認為讀書會就是要分享所學,但並非如此,在這個操作形式下,讀書會分成幾個重點:

首先,我們會嘗試練習「將現實經驗現象理解成知識」的過程。在過去我們讀了一些書但卻覺得書本的知識離我們很遠,很飄渺,要直接將知識與經驗現象做連結並不容易。以這次讀書會的設計,就是將「先讀書,再對應經驗現象」的順序顛倒,先選定某個地方作觀察、了解,當我們對特定議題覺得困惑,並產生興趣時,才再進一步從書本取得可能的回應。

不過讀書還是讀書會的主軸,我們是需要練習這種吸收知識的方式的。當我們在某個案例中發現一兩個感到興趣的議題,除了要持續挖掘現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展開系統性的吸收知識的過程。目前設想的操作方式可有兩種,如果讀書會只對某一特定議題有興趣,那就可按照一般讀書會進行的方式,各位可輪流負責導讀;或是如果讀書會可兩個議題以上有興趣,那就先分組,進行內部的討論會,最後再一起分享交流。

假設我們將二重埔作為案例來操作讀書會,大家會有興趣的議題是水圳、土地徵收、CSA社區協力型農業,那我們就可分成三組,各別決定有關該議題的讀書內容,像土地徵收這個小組就需要更深入的認識土地徵收的問題,有人負責閱讀法規,有人則尋找新聞來了解現況,另外有人也就得觸碰理論。接著,就會在聚會上,彼此分享著每個人所作的功課,負責收集經驗資料的人,就需要試著從繁雜的資料中歸納出其概況與見解,負責閱讀理論的,可能就需要試著用「讓一般人能理解的語彙」說出理論的核心概念,然後再互相討論,能讓經驗與理論相互得到論證,當然也可對理論、對現實再提出更進一步的反思。

讀完書,討論完,就會進行下個階段的「訪調」行程,但在訪調之前須有所準備,各位可先從先前對議題的經驗與知識的理解,再來規劃設計我們訪調的行程。雖然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到一個地方,是不要預設立場來看事情的,但是基於我們是讀書會,作為建立自身知識的練習,所以這個過程是需要的。

最後我們再回到讀書會的討論場合,大家彼此分享訪調完的心得回饋,並且要在轉化成文字紀錄。我一開始的說法可能的讓大家誤解,會覺得我們是在學術速成班裡,建構完學理的知識完之後還要再出產報告,但其實這種操作構想的目的並不在此。生產文字同樣也是另一段知識學習的過程,目的在於寫而非產出,是要自己試著寫,才能再反思我們之前認識的經驗現實與所理解的理論知識。

由於我們學生是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學科不同學術取向的差別,在閱讀、討論上都的因此碰到困難,但我想這也是我們共同要面對於克服的, 要理解鄉村,本身就需要在跨領域的層次來進行,期許大家在這過程中找到能互相溝通的語言,至少在自我知識培力的部份上,大家能一起進步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