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穀雨社行事曆

穀雨社:我們社團的活動 農村出代誌:主要由農青或農陣發起或參與的活動 串聯農村:其它農村議題的相關活動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小田田,心農青


文‧圖/章思偉
(文中的一些照片是我拍的,有些則來自小池、佳玲,以及任何有拍攝小田田照片的人,在此感謝)

最初得知這個耕作計畫的時候,毫不考慮就表達想要參加,或許是自己跟一些其他農青相比起來,我並沒有一個農村或是非都市的家鄉,自小就是個台北繁華都市人,在部落擔任社工期間其實忙於文書與行政工作,只有少少幾次真的走到菜園裡面。而後因為參與了反國光石化運動認識了台灣農村陣線的朋友,透過夏耘訪調,走訪了不同的農漁村,像是面臨科學園區搶走農業用水的彰化溪州鄉、成功反抗土地徵收的苗栗灣寶社區、受到六輕影響甚鉅的雲林台西鄉、在宜蘭推廣對環境與對人友善農業的大宅院農民市集、行健有機村。但這些走訪,數天的拜訪總有其界限,對於要更深入認識農村依然所知有限,跟農村依然是隔了一層以上的距離。雖然自稱農青,但也對這稱呼感到不好意思,農村青年嘛,不對,我並不住農村,農業青年嘛,也不對,實際上我也不是務農維生,頂多頂多,應該稱為關心農村與農業的年青人,大概可以簡稱[心農青]。

會參加小田田計畫,也是如此,覺得我們多次走上街頭,為了農村議題,土地徵收,但實際上,我卻沒有好好經歷過一次農人種植農作物,從播種、插秧到收成這一系列農人日常在做的事情,我不想搬出社會科學常講的主客體論述等學術討論,簡單白話地說,心裡仍有種不安,是不是我們其實主張離農人很遠,比如有機農業等,對他們而言,這只是知識份子的一廂情願?而那些打死都不願意土徵的農人,常常表達出土地跟人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老實說,我總是一知半解,或許是生活與生長歷程與土地的疏遠吧,我無法理解這種心情,只好從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的閒置與浮濫,台灣環境承載力不足來認知議題。走上街頭是很累的,閱讀議題的諸多資料更是耗費心神,想要有個不同的,身體勞動,實際的務農。回到我本身所學的社會工作,雖然很遺憾地這個領域充滿問題,更是與農村遙遠無比,但社會工作強調的同理心卻很重要,不要去理會學理上怎麼把同理心分層,實際的勞動體驗就是最好的同理。所以,選擇參加小田田計畫。

(在農務後,大家一起拍照)

在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兩分地,緊鄰青松大哥的家,以及當地信仰中心,三官宮,拜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農務耕作最重要的環境要素,宜蘭的地理條件相比台灣其他地區,有好有壞,好的是這邊有豐沛的水源,不於匱乏的地下水(但若不是當年陳定南大戰王永慶,擋下六輕,是否宜蘭還可以有如此資源,未可知),而宜蘭也未如西部平原般在農地上工廠林立或者是大規模工業區、科學園區的開發,環境算是相對自然,對於農業較有乾淨上的優勢。但宜蘭也比西半部多雨,日照天數不足,請因蘭陽平原漏斗狀的地型,面臨颱風時會遭遇到更強大的風暴,造成部分地區易淹水,也是農業發展上的困境。且因雪隧開通,台北到宜蘭只要一小時不到,龐大的開發壓力席捲而來,宜蘭變成台北人或者是退休族想要的養老或度假天堂,農地上廣建以居住為目地的農舍,面臨到農地流失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員山鄉的所見,但這現象是否是問題,或者當地居民的心聲如何,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地去了解。

(宜蘭水源充沛,灌溉溝渠相比西部平原,時時刻刻都是乾淨的水流過)

回到小田田的運作,我們在二分地上面劃了1/4分的地作為菜園,畫出了數條菜圃,並且在前兩條菜圃種下了芋頭,舖上稻草是為了避免雜草滋生。從一開始的小葉子,到現在已經稍稍長大一點,雖然離收成還有數個月的時間,但看到農作物的變化,還是讓務農經驗近乎於零的我感到驚訝。昨日,青松大哥告訴我們芋頭雖然可以無毒種植,但其實芋頭很吃肥料,所以我們又再加上了有機肥米糠,並且之後要拔枝,不然就會長出一顆顆的小芋頭而不是一個大芋頭。而因為芋頭間的空間還可以拿來種植,我們也種上了蔬菜。另外也開了一條菜圃種作,最特別的是我們種上了木瓜樹喔,等著以後看看結實累累的木瓜吧。其他的菜圃目前還沒有種作,而我們為了做出裝置藝術的籃球菜圃目前也翻了土但尚未種作,可是雜草的出現是不等人的,目前已經長滿綠色的小草。其實也要想想當地人的觀感,他們都看到我們一群外地的年輕人在種作,但我們的田如果太荒蕪,給當地人的感受我想應該也不好,大家來提供種些什麼的點子吧。

(兩排芋頭田)

而小田田最主要的農作物依然是稻米,我們種的是秈稻十號,關於介紹請看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25758960808256&id=376487592362019 ,秈稻其實是台灣原產的米,也就是類似大家去南亞或是泰國會吃不慣的那種又長又不黏的米,但其實那個是日本人引進蓬萊米之前,台灣原有的作物,秈稻在抗病性方面表現好,且易於照顧,所以我們選擇這個品種。選好品種後,要從青松大哥給我們的米種中,挑出顏色發黑或者是乾掉,或者其實是米殼的東西,我們在台北花了好多天,找了許多農青,大家真得仔細在選種上面,挑出不適合的。雖然方式很耗工,一般農民也不會這樣子做,但至少我們真的做到了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真的都是挑過的。

(浸種,這是每一期稻米耕作的開始喔,表示不可逆,要好好用心照顧這些生命)

選種之後,就是浸種,把種子泡水,讓它開始發芽,並且泡水會再發現實為米殼的雜物,要再小心地去除掉。然後把種子放在麻布袋中,放到家門前的水溝浸泡,一天就要去看一次,瀝乾然後再泡水,經過幾次反覆過程(青松大哥在這部分幫忙我們處理),種子發芽之後就開始撒種。撒種是把種子撒在平整的秧席中,重要的是要可以撒的分散,避免幾粒種子都集中在一起,養分會吸收地少。青松大哥找來專業的農夫給我們指導,阿伯說用這種方式育秧苗已經是五十年前的技術了,我們先把泥土堆高當作秧席,然後挑出裡面的石頭與雜草、福壽螺,之後把泥土推平,先用人工的方式把土推平,之後在用稻草編成的繩條,兩人合拉,共同再把泥土推平一次。阿伯說,如果不平,水乾了之後就會看到一個一個窟窿,且容易在低處形成積水,不利生長。大家合力把種子撒上去後,再蓋上一層網子避免鳥吃。撒種這一天除了我們幾位農青外,也有像是高中生、以及數位外國朋友一起來,非常熱鬧。

(大家一起來撒種)

(把泥土堆高並推平,秧席的建立是育苗的關鍵)

之後再到小田田,稻米已經長出短短的草了,青松大哥說沒有料到我們的撒種還蠻平均的,而且沒有蓋網子的那一半也沒有受到鳥吃。不過因為這幾天還是陰雨天,造成秧苗的成長遲緩,所以希望接收到陽光的秧苗可以盡快長大,小田田要加油阿。青松大哥也告訴我們其實育苗場也深受天氣影響,像這樣的日子不利育苗,可能某些化學要素就會加下去刺激生長,不然就是數百盤的苗要倒掉,要怎麼辦呢?其實青松大哥也一直告訴我們無毒或是有機農業真的很好,他自己的青松田都是有機無毒的種植,但那也是建立在種作方式的選擇,仍有許多農作物目前找不到無毒耕作的方式,而農夫面臨到環境的困境不是簡單可以解決的,有些狀況目前真的也無技術突破,想要生存就還是要用到化學物質。真實的狀況也是我們到農村後,才有些認識的。過了一週後,台灣北部終於放晴有好天氣,在次見到時,秧苗已經更高,也較為健壯,較粗了。而原先擋鳥的網子也可以拆下,因為網子雖透光,但還是會遮到一些陽光,大概底下的秧苗接收陽光是沒有網子的70-80%,所以到現在長大就可以拆掉了。

(第一週的秧席)

(之後的健壯秧苗)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幫忙青松大哥自己的田作農事,深深地感受到,農地的學問之大,像是水源與土壤就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要一直把水往低處流這句話放在心底,排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作物該種在怎樣的土壤高度,農田的排水設計如何,都一再地影響到種作。像是田埂,深溝村因為土地重劃過,農地的設計亦為高低差,一層一層地把水留下一片一片的農地,而期中有些田埂是水泥,但大部分皆為泥土堆成。水泥的田埂,造價不菲,可能達20萬,但優點是比起時常要修補的泥土田埂,不容易壞,泥土田埂常見老鼠挖洞破壞。可是水泥田埂一旦出現裂縫或者是破洞,反而比泥土田埂更難處理,修補水泥是個浩大工程。像是我們在青松大哥的田,就有一段旁邊是水泥田埂,但因為裂縫滲水過來,結果是田地永遠都不會乾,還可以看到近水泥的泥土上如同小小泥火山一樣不斷地冒出氣泡。為了處理這狀況,我們在田埂旁挖了一個大約20cm寬的水道,把水跟田裡的水隔開來,水道延伸到排水口,用引水的方式處理。農地有很多學問,我們要盡力學習。

(修補田埂)

這次,我們在對付福壽螺方面遇到第一個兩難的狀況,資深農夫也好好地教訓了我們一番。傳統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農藥殺,但我們雖然無法到有機認證,但也希望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作。所以另外的方法就是撒苦茶粉,這是一種有機質,會散發出鹼性讓軟體動物溶化、死亡,就像在蛞蝓身上灑鹽一樣。但同時也表示會殺死有益土壤的蚯蚓,所以我們的班長薑餅人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鳳梨皮撒到田裡,吸引福壽螺後再一舉殺之。青松大哥介紹了位資深農夫來跟我們談,我們就很直接地問他對於這種方法看法如何,他馬上跟我們說,尋找答案的方法就問人是懶惰的,是沒有拿掉奶嘴的,問他沒有用,他不是老師,鳳梨皮才是我們的老師,就去試嘛,之後就知道方法好不好,作農最有趣的就是可以試,失敗沒關係,反正就再來就好,想要不打農藥不用苦茶粉,就知道你們的理想性比賴青松還要高,不然就晚上抓福壽螺,晚上比白天多,人工手抓,如果真的找到方法,都可以得諾貝爾獎了。後來我們形容這段對話是震撼教育,但也深自反省,或許來自生活方式或是教育的影響,抑或個人因素,我們是不是太過依賴他人找解答?而較為缺乏去嘗試找答案的心態。或許來作農就是來學習這件事情。

(使用苦茶粉後隨水而漂的福壽螺)

青松大哥介紹我們跟附近農友認識,他有自己的烘穀機,而且也有在育苗,還有一台全新的耕耘機,吳佳玲坐上去都覺得很有氣勢,都不想下來了。他還讓我們搭上插秧機喔,近距離地看到插秧,才了解這農機是怎麼運作的,而其實機器插秧也是有學問的,就像在玩貪食蛇一樣要規劃好路線,不要重覆又要可以一口氣把田裡的每一塊地都走過去。剩下一小角沒有插到的地方再用人工插秧。

(強壯的翻土機)

(坐上去不願下來的江班長)

(插秧機實拍)

這週日輪到我們用人工插秧了,青松大哥說大概除了找不到牛車來犁田,所以還是請人來打田外,我們的全部過程都是純手工,完全是機械化前的古法。其實這說來也好玩,為什麼都要用這些古老的方法?說真的,有機也可以是機械化農業阿,雖然我想說些漂亮話,但我還找不太到答案。或許真的動手做了會找到答案,也或許不會,但不就像是農友跟我們說的,作農最好玩就是去試,試了就知道。期待周日大家一起來插秧~

(小田田秧苗)

ps. 大家可以加我們的臉書頁喔 宜蘭小田田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AE%9C%E8%98%AD%E5%B0%8F%E7%94%B0%E7%94%B0/376487592362019

ps2. 以及部落格,由Over Lin強力製作!http://two-little-field.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